唯識學的“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轉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識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意(思量│ 
  │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為義)──根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     本
                                    識
一眼識謂眼以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而能見者。是名眼。
二耳識謂耳以聲為緣而生耳識。耳識依根而生。耳根因識能聽。而能聽者。是名耳識。
三鼻識謂鼻以香為緣而生鼻識。鼻識依根而生。鼻根因識能齅。而能齅者。是名鼻識。
四舌識謂舌以味為緣而生舌識。舌識依根而生。舌根因識能嘗。而能嘗者。是名舌識。
五身識謂身以觸為緣而生身識。身識依根而生。身根因識能覺。而能覺者。是名身識。
六意識謂意以法緣而生意識。意識依根而生。意根因識而能分別。以能分別前五根所緣色等五塵境界。是名意識。(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七末那識梵語末那。華言意。亦名相續識。又名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為染凈。皆由此識也。前第六識名意識。今此識亦名意者。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此當體而立號。第六識雖能分別五塵好惡。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當體者。即分別之體也。)


八阿賴耶識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以其無法不含。無事不攝故也。此識染凈同源。生滅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體本清凈。又如明鏡。能含萬像。若以染分言之。無明依之而起。結業由之而生。具足煩惱塵勞。變現根身世界。即前七種識境。皆是也。若以凈體言之。即本覺心源。離念清凈。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謂此識能變現根身世界及諸法名義相狀。皆由第八識此分而生。如鏡中所現之影像也。二見分。見即照了之義。謂此識能照燭一切諸法及解了諸法義理。如鏡中之明。能照萬像也。三自證分。自證所具之法。謂此識能持見分相分。親證無礙。如鏡之圓體。能持其明。能含眾像也。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體。自證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證分見分相分。皆不離此分。是第八識本體。如鏡之痛也。梵語摩尼。華言離垢。根身者。即眼等諸根也。)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a layavijn a na),音譯又作阿梨耶識,此譯為藏識,舊譯無沒識。藏,為含藏的意思,宇宙萬有種子盡納入此識,因此得名。藏有能藏、所藏、執藏等三義。能藏,是能含藏發生諸法潛勢力的種子,即所藏為種子,能藏為第八識現行,此為‘種現相望’。所藏,是第七識熏諸法的種子,故以受熏義名第八識為所藏,能熏為第七識的現行,此為‘現現相望’。執藏,是被第七末那識執著為實法、實我,故以所執持之義名第八識為執藏,能執為第七識,此亦為‘現現相望’。如上,‘藏’雖具三義,然若以第八識為一切諸法緣起之根源觀之,則應以‘能藏’義解釋阿賴耶識最為中肯。關于第八識,尚有毗播迦(vipaka,異熟)、阿陀那(adana,執持)等種種異名。

來源: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6/691.htm
*************************************************************************

 


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佛教有許多的門派和學說是依據“緣起性空”這個道理,來看待生命與世界的具體事物的,我今天想用法相唯識宗這個學派來講下“緣起性空”。

唐朝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取經,回來后在古城長安的大雁塔下的慈恩寺翻譯經典,建立了法相唯識宗,法相唯識宗又叫慈恩宗,咱們大雁塔是慈恩宗的祖庭。所以我這次來長安講課就用法相唯識宗的學說來討論佛教是怎樣看待我們的生命與這個世界的。

法相唯識宗重點在這個“識”字上,“相”即現象,是從紛繁的現象入手來討論事物的。萬法世界的一切相都歸結于“識”。識有不同的層次,首先是從我們主觀認識上著眼的。唯識宗講人有五識,即人對外界是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來感受的,就是俗話說的感性認識。眼睛有眼根,具有的功能叫眼識,對外界的感受是色塵;耳朵有耳根,具有的功能是耳識,對外界的感受是聲塵……其它的不具體說了。佛教與我們一般的心理學一樣,還有個第六意識,就是哲學說的理性認識。佛教講第六意識講得很透徹,比如法相唯識宗講第六意識有幾種作用,第一種作用是五同緣意識,既第六識同前五識的活動是同步的。例如:我看到一朵花,一“看”到便會在腦子里反映出一朵花的形象,噢,是牡丹花。在沒有升起其它的想法時,它只是一朵花,這叫五同緣意識。即而會出現一個五俱意識,在看到一朵牡丹花后,“牡丹花”還僅僅是一個概念,是對事物名字上的判斷,這時你會注意到以后的意識活動就已與前五識脫節開來,五后意識就開始聯想了:“花好漂亮呀,可再漂亮的花也要凋謝呀,人生還不就是如此嗎?”這進一步的聯想叫做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它可以完全地脫離開前五識。回想過去與設計未來叫散位的獨頭意識,夢中夢到的東西是夢位的獨頭意識,精神病患者或者酒醉后不能自控,包括練習氣功當中出現的自發動作,是狂位的獨影作用;再有就是修行中入定中看到的東西,前二天講課有人遞條子說:在入定當中看到各種各樣的景象,什么山河大地呀,佛菩薩現身等等。這種現象在練氣功的人當中出現的很多,這在正統的佛法里講沒有什么希奇的,那是第六意識中的定位的獨頭意識。

類比現在的西方心理學,第六意識中的獨頭意識很類似于潛意識。了解西方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西方心理學者都研究精神病患者,研究弗洛伊德,研究人的夢。這些實際上在佛法里面那就是第六意識的獨頭作用,也叫獨影作用。而西方心理學探究到此似乎就完結了,佛法講到第六意識并沒有完結,它真正精彩的內容在后面。

佛法認為前五識的活動有個主宰叫做意根,也叫第七識摩那識,就是“我”。看見一朵花,是誰看到了?是“我”看到了;聽見了聲音,是“我”聽到了;思考問題,是“我”在思考問題;做夢,也是”我在做夢。這個“我”從你誕生那天起就一直伴隨著你:“我”要吃東西,“我”要上動物園,“我”長大了,“我”要有個好工作,“我”要結婚等等,到最后死的時候還是“我”死了。一生都執著于一個“我”,一個自我的存在,這個“我”就是摩那識,佛法講叫俱生我執——與生俱來的對于一個“我”的執著。然而到此,佛法對于人的意識的探索還沒有結束,它最精彩的并不是這些,而是第八識。

講到第七識的“我”做這樣那樣的事情,這個“我”的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我”——這個第七識,統領著前五識造作的結果是什么?(造作就是行為),行為之后必然要產生結果,這個結果儲存在哪里?就儲存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里面。 第七識統領著前五識行為造作,必然會有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是意屬的,不會馬上產生,就是說它種下了一個因緣,而這個因緣要第增上緣的成熟才能顯現,這個等待的過程就儲存在第八識里,一但等增上緣成熟,它就表現出來給第七識,由第七識統領前五識去做了一件事情,而干完這件事情后,又會有一因緣種入了阿賴耶識,如此循環往復。

例如,我今天出門給一個乞丐五元錢。我有這么一個行為是因為早在我的阿賴耶識里有一顆善良的種子——因緣的存在,等到這個時候增上緣成熟了,才能完成這一行為。增上緣表現在:第一,我手里要有錢,沒錢也給不了,第二,今天還要出門,還要碰上他。當這些增上緣一成熟,那存在我的阿賴耶識里善良的因緣便會萌發,這樣一個行為就完成了。那么這個布施的行為是一個善行,這個善行的結果反過來又在我的阿賴耶識里熏習下一顆善良的種子,等增上緣一成熟,在我生命中的某一節段便會顯現出來,我便可以得到一個很大的富貴。

為什么我具有這樣的智力水平,而您具有那樣的智力水平;我有這樣的像貌,而您有那樣的像貌,依然是阿賴耶識的現行。一個有嫉妒心的人,他種下的是嫉妒的種子,未來的果報是丑陋;一個很吝嗇的人,他種下的是吝嗇的種子,未來的果報是貧窮,如此循環往復。因此,佛家一個重要的學說就出現了——三世因果。一講到三世因果,有人會覺得是在搞迷信。

來源:
http://www.chandao.com/fojiaoweishizong/6/7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a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